6月6日中午12点30分,本学期第五次读书会在图书馆C区213召开,本期主题为“传播学研究中情感转向的实践路径”。领读人为2022级传播学赵袈利和2023级传播学王瑜潇,指导教师为李蓓副教授和林靖副教授,2023级传播学赵赢硕任主持人。
赵袈利同学重点介绍了国际传播中情感的重要地位及其复杂作用。在国际传播中,情感传播可以引发公众对于议题的关注与共鸣,进而实现促进文化交流的效果,其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共情传播。赵袈利同学认为,借助共情传播,我们可以更好的传播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但也要避免将其简化为一种单向的情感输出方式。
王瑜潇同学从共情传播的概念、传播机制、传播技术和传播网络四方面向大家介绍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运用共情传播的重要性及其机制。通过共情传播,观众能更好地与节目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共鸣,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在最后,王瑜潇同学对于历史文化传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能仅依靠技术来实现,更需要我们亲身接触与学习。
现场同学就共情传播的问题、如何抵达共情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林靖老师指出在现代性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有时理性说服很难达到其想要的效果,反而是情感类表达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看法。本次选读的文章,展示了当共情成为一种传播策略而非只是真诚的情感共鸣时,我们就有可能被其所“绑架”的新研究视角;要看到智媒时代的到来瓦解了共情得以实现的物的纽带,共情缺乏了实在的基础。
李蓓老师首先阐述了选择情感传播作为本次读书会主题主要源于近些年来同学们对于情感传播研究愈发关注,但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对情感性事件的表面分析上,缺乏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构建。李蓓老师带大家梳理了我国情感传播的三个阶段,即上世纪90年代较为单一和分散的研究阶段、近十年情感研究增多但系统性缺乏的阶段、近三年来智能媒体发展下情感在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的阶段。李蓓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习选读文章的逻辑架构,在后续的学术研究中避免出现理论和现象不匹配的问题。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下,本学期第五期“青享”读书会圆满结束,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文字/陈月 摄影/邱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