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午12点30分,本学期第四期“青享”读书会在图C211召开,主题为“数字时代的地方感与媒介地方感”。本期领读人为2024级传播学段迎雪和2024级艺术学颜晗,指导老师为颜彬副教授和林靖副教授,2024级传播学李鑫雨担任主持人。
段迎雪同学从领读论文中涉及的“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两种理论视角入手,分析了“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与“网红目的地”文化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并深入探讨了移动媒体平台在“网红目的地”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人及其身体实践与空间生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造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阐释。
接下来,颜晗同学围绕研读论文,从媒介参与下的“人地之情”、互联网对“地方感”的解构、数字时代地方感的重建三个层面梳理了数字时代人与地的情感生成关系。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讲解了地方与地方感的关系,探讨了情感维度下的“地方质变、信息技术对地方感的破坏、真实与虚拟交互的地方感”等议题。
两位同学领读结束后,颜彬老师首先梳理了媒介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他指出,地方概念在媒介地理学研究中极为关键,具有主观性和人文性,是基于人地关系而形成的。同时,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关系也是研究重点,全球化虽使世界趋于均质,但也激发了地方的反抗力量,让地方差异性得以显现。老师还创造性地提出“地方表情”和“地方面孔”概念帮助同学们理解。在解读具体概念时,颜老师提醒同学们不必执着于对相近概念的划分,结合自身的常识与体验把握文章主旨。
林靖老师则从学科发展和现实困境角度发表看法。她认为媒介地理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的自主性以及民族与全球的相处关系,而媒介化生产加速了全球与地方关系的裂变。林老师还提到,在地方感消失与重建的讨论中,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地方感重建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应对媒介化带来的新困境。她结合个人经历,指出媒介对情感的压缩导致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变淡,而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应对成为新的挑战。
此次读书会的点评环节,两位老师的观点碰撞激发了同学们对媒介地理学的深入思考,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在热烈的掌声下,本学期第四期“青享”读书会圆满结束,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摄影/袁一平 文字/樊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