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在林靖副院长带领下,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研学生代表走进内山书店,参加了由新华出版社、内山书店共同举办的题为“九三阅兵照片背后的故事”分享会。分享会由参与九三阅兵现场报道的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记者才扬主讲,内山书店总经理赵琦主持。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师范大学)主任祁小龙教授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记者才扬以今年“九三阅兵”的多张新华社官图为引,从“这些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讲起。他介绍,此次阅兵报道从周六晚上12点开始连夜彩排,新华社共投入165名记者,编辑部30余名编辑通宵值班,在核心区布设60个机位,从高空、地面、远景到特写,多角度呈现现场,“每个机位背后都有清晰的叙事目标,拍摄必须有的放矢”。
在谈及创作方法时,他用“摄影是加减法”概括多年实践体会。一方面做“减法”,在极短时间内排除画面中的干扰元素;另一方面做“加法”,有意识地在画面中“加符号”,通过旗帜、徽章、眼神、姿态等细节,强化照片所承载的情绪和价值判断,让观众看到画面就读懂故事。
才扬将视角从阅兵现场延伸至二十年从业经历。他回顾了参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郑州内涝等重大灾害报道的经历,也谈到长期关注视障群体、长途货车司机、社区妇产医院等普通人的故事。他坦言,这二十年的拍摄经历,让他越来越意识到,震撼的大场面固然重要,普通人的日常同样值得被认真记录。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把关注点落在新闻工作者选题的的问题意识和专业素质上。才扬以具体作品为例逐一回应,他强调技术可以被追上,但新闻敏感、价值判断与叙事能力,是专业训练长期打磨的核心。“好的照片不需要长篇配文,本身就浓缩了足够多的信息和故事;好的记者,也要在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的过程中,形成与时代同频的镜头语言。”
此次活动是一次生动的新闻传播实践课程,让课本上的“重大主题报道”“新闻摄影流程”具体可感。从凌晨彩排到机位布设,从团队分工到图片筛选,一张照片背后是一整条严密的生产链,也让大家对“用影像记录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我院师生与才扬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课堂教学与一线实践相结合,借助主流媒体一线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优势,引领学生深刻体会新闻工作的崇高责任与时代使命。
(文字/李欣宇 摄影/杨育峰)
初审:林靖